手机和互联网会改变人类的大脑的形状吗(会)

71次阅读
没有评论

毫无疑问,电脑、手机和互联网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它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大脑。当古代人类第一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受到了迅速而显著的影响。如今,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大脑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神经科学家揭示了人类大脑的“可塑性”,这意味着我们的习惯实际上会改变大脑的神经系统。

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科学家们在对“神经可塑性”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个结论:成年人的大脑并不是由基因决定性格和智力的。相反,神经是可塑的。当我们从事不同的活动时,大脑神经会发生变化。

早些时候,脑科学专家思茅和他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实验,要求12名有经验的互联网用户和12名新手互联网用户开始使用互联网,并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扫描。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大脑的显著差异在于大脑皮层中一个称为背侧前额叶皮层的区域,该区域的功能是处理短期记忆和决策。新手扫描显示该区域活动较弱,而老手扫描显示活动非常活跃。思茅要求12名互联网新手在接下来的5天里每天使用互联网。第六天,他们对每组的大脑进行了重新扫描——两组大脑扫描图片显示,代表大脑活动程度的亮点图案几乎相同。可以看出,仅仅经过5天的训练,互联网新手大脑前皮层的神经回路就被激活了。这表明,总共5天的互联网使用重塑了他们的大脑回路。

手机和互联网会改变人类的大脑的形状吗(会)

实验表明,神经具有可塑性,参与特定活动的频率越高,神经通路执行该活动的能力就越强。如果重复刺激同一区域,该区域的神经回路将变得兴奋。后来的实验也证明,如果忽略其他区域,其他神经回路也会相应减弱。互联网世界不断刺激大脑皮层处理临时信息的区域,导致负责深度思考的区域减弱。

科学家们认为,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降低了大脑的集中能力,降低了深度思考的频率。人们花在网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这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以专注于阅读和思考。这种信息获取方法使人类大脑更熟练地浏览、浏览和扫描信息,同时,人类深入思考的能力下降。

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阅读方式

阅读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不像语言那样,它融入了我们的基因。人们需要通过学习来掌握这种能力。在线阅读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使用大脑的方式。如今,许多人不再喜欢看书或长文,以快餐、跳跃、碎片化为特征的“浅读”正在成为阅读的新趋势。

手机和互联网会改变人类的大脑的形状吗(会)

伦敦大学学院进行了一项为期5年的在线学习习惯研究。报告指出:“很明显,用户并没有以传统的方式在线阅读。相反,出现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的迹象:用户在标题、内容页和摘要之间不加区分地浏览,寻求快速的结果。这几乎可以被视为:他们上网是为了避免传统的阅读。”现在人们越来越像图书馆员,能够快速找到信息并识别最有用的部分,但对信息的品味和消化却越来越不仔细。美国科技作家尼克在他的新书《肤浅的人》中描述了一个互联网用户的不安和焦虑:多年的网络阅读逐渐削弱了我们专注于读书的能力。我们已经陷入了电子思维,我们的大脑正在急切地寻找信息。当我们上网时,我们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这种环境促使我们匆忙地阅读,匆忙地思考,肤浅地思考。这样,我们只能从文章《理解》中获得浅浅的知识。我们已经从努力提高个人知识的耕耘者进化为电子数据森林中的猎人和收集者

即使我们不在电脑前,网上养成的阅读习惯也会继续在我们的脑细胞中产生反响。上网让我们的神经同时集中在略读和多任务处理上。当我们读报纸时,我们总是跳过比以前读过的更多的内容。对于书籍和杂志,我们总是看一看,以确定它是否值得更深入地阅读。尽管扫描和浏览的能力与仔细阅读和思考同等重要,但问题是,略读一眼正成为我们思维的主导模式。以这种方式阅读,我们充其量只是一个“信息解码器”,专注于深度阅读所形成的理解和丰富的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我们被互联网的宝藏淹没了,忽视了它对我们的知识生活甚至文化的损害。

电脑、手机和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记忆方式

计算机和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记忆方式。实验表明,现代人在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向计算机寻求帮助。当他们知道可以通过电脑找到答案时,他们会更多地思考如何找到答案,而不是思考问题本身。美国哈佛大学的Daniel Wegner教授曾发现,结婚时间长的夫妇会把对方作为“记忆库”,当他们记不清问题的答案时,他们会寻求对方的帮助。科学家称之为“互动记忆”。互动记忆是一个“外部记忆库”,就像人们在遇到不清楚的问题时向专业人士寻求建议一样,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互动记忆的方式。

手机和互联网会改变人类的大脑的形状吗(会)

科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实验,要求参与者阅读一些信息。他们告诉一半的参与者,他们稍后可以在电脑文件夹中找到这些信息,同时也告诉另一半,这些信息将被删除。接下来,研究人员要求受试者记住这些信息。研究人员发现,那些认为信息会被删除的受试者记忆力更好,而那些认为信息将被存储在电脑上的受试人则更清楚地记住了存储信息的文件夹名称。实验表明,参与者不倾向于记忆信息本身,而是倾向于记住信息的存储位置。互联网的知识存储和搜索功能助长了我们的懒惰。如果有任何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地“百度”或“谷歌”,我们不必记住任何东西,因为任何知识都可以通过“复制”和“粘贴”完成。

互联网为个人记忆提供了一种非常方便的补充,这是不可抗拒的。然而,当我们开始使用互联网来取代个人记忆,绕过巩固记忆的内部过程时,我们面临着清空大脑记忆的风险。

人类大脑具有高度可塑性,神经元和突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我们适应新的文化现象,包括使用新的媒介时,我们最终会有一个不同的大脑。当我们依赖计算机作为理解世界的媒介时,也许有一天它们会成为我们自己的思想。

正文完
 0
cbf001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 cbf001 2024-03-11发表,共计2252字。
转载说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文章皆由CC-4.0协议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